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专家访谈——陈继勇教授采访录
时间:2006-12-20  阅读:

陈继勇教授简介:

陈继勇教授,1953年3月出生,湖北省应城市人。现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代表。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重点学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学科点学科带头人及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3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目前担任国际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投资、金融与贸易。

记者:您好,我们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记者,负责对参加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著名经济学家进行采访。中国经济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您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院长,能否介绍一下本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与往届相比有什么特色?

陈继勇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第一届在北京大学,第二届在西北大学,第三届在复旦大学,第四届在南开大学,第五届在厦门大学举办,本届则很荣幸在我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我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不仅要把这次中国经济学年会办好,更要向全国展现出我们独有的特色。

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年会内容十分丰富。本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我们特地举办了两个论坛,第一个论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第二个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这是以往没有过的。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很多著名经济学家,比如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等。其他活动还包括如高校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教育部经济学研究基地联谊会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年会主题鲜明,更具针对性。会议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第一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要讨论和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八年来的成就,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从而为第二个论坛埋下伏笔;第二个“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论坛将紧密结合今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主题——建设和谐社会来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不仅要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齐头并进,更好实现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落脚点就是要互利共赢,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重视问题,以此作为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三,增加了“康腾杯”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借助本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把康腾案例分析大赛推向全国,以后还要争取将其推向世界。本次“康腾杯”全国高校案例分析大赛包括来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组织的参赛队伍参加大赛,增强了高校学生对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参与性。

第四,本届年会还将专门举办一个“企业家论坛”。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中举办“企业家论坛”这是第一次,这刚好突出了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特色——经济与管理并重。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中国经济学年会来促进管理的创新。该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要讨论入世全面开放后,中国企业应如何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支持部分省内高校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如本届年会活动中,我们特意安排了全国高校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访问和参观协办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我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华中地区的经济学院中处于龙头地位,有责任帮助和支持华中地区高校的经济学科共同发展。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各高校经济学院院长和代表们都将到湖北经济学院进行参观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增加了对省内高校的了解,扩大省内其他高校的知名度,实现了合作共赢。

总之,这次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在逻辑上承前启后,力图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共同商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之大事。

记者:您在昨天的《聚焦》节目中谈到您三十年的武大情怀,在谈笑风生中把您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爱之深切的感情溢于言表。您能和我们具体谈谈您的经历吗?以及这段经历带给您的最大感受?

陈继勇教授: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有我今天。我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本不是学经济的人却又入了经济学的门;本来是学者却又做了这么多年行政。我小时候数学很好,但读师范时却被推荐去读中文,读大学时由中文专业转去读政治经济学,轮到读硕时考取了世界经济专业。在读硕期间我一直追随导师研究苏东经济,所以第一门外语自然是俄语,但当时去不了苏联。28岁时开始学英语,随后去美国留学,后作为富布赖特高访学者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访问研究,回国后不久担任全国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1996年以来,我是集行政、教学、科研于一身,压力颇大,所以不敢懈怠,每天都在不停的进行学术研究,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掉队落伍。现在,学校需要我回来主持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工作,我就马上进行工作交接回到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如果说我的武大情怀和我对武大的爱之深切,是因为武大培养了我,我想说两件往事:1996年,省里调我到湖北大学当副校长,我们已经过世的老院长陈恕祥给省委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概是陈继勇不能走,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另外如果省委确实需要陈继勇同志到湖大工作,那只能是工作关系的变动,人事关系必须归属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我在湖北大学、省社科院共工作了九年,我的人事关系也一直保留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现在武大世界经济学科一直是全国的重点学科。第二,1996年,我已调任湖北大学当副校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还是把我推荐为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候选人并在评审中当选。很多人问我放弃正厅领导职务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书是否压力很大?我认为,没有压力是假的,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记者:您身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怎样平衡自己在学术和行政上的关系?对学院的发展前景有何规划?

陈继勇教授:就像上面提到过的,我是一个学者,行政我可以做,并且一定要做好,但学术研究我不会丢,并且在学术研究上要在全国保持应有的地位。身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行政管理工作,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要先把人做好,做到处事公平、公正,坚守自己的原则。至于对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今后学科建设的规划,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上层次,上水平,始终保持在中国高等学校的前10名,甚至是前5名。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第一步是抓教学管理规范化,现在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下一步就是要狠抓科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我们科研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记者: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湖北省应该怎样利用其自身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陈继勇教授:“中部崛起”不应只是个响亮的口号,中央政府更应用政策去支持,并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将其落到实处。促进中部崛起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之区域统筹。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地区早已发展起来,而西部也一直深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如果没有中部崛起,也就没有和谐发展。虽说湖北“九省通衢”,有地理优势,但这种优势也仅限于封闭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这甚至有可能变成劣势。首先湖北省的进出口条件比沿海差很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如果没有相应政策,这种九省通衢会变成资金人才流出的通道,从而影响湖北省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审视我省的区位优势,湖北的优势做的好那就是优势,做的不好那就是劣势!另外,湖北是个农业大省,而农业现在是弱质产业,这对我们非常不利。工业方面,湖北的企业实力不强,投资决策也需要大力改进。此外,我们的观念也需要转变。

记者:中国经济的消费、投资、出口存在哪些特点?您是如何看待中美贸易的?

陈继勇教授: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个人消费普遍偏低,带动经济的能力不强,如果不能依靠消费来带动经济,那我们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只能依靠投资、依靠出口。投资规模一上去,能源消耗就上去了,我们买什么世界上什么就涨价,国际上引发生产要素的定价之争。至于出口加工,我们总量虽然大,但是从加工中获得的利润却很少。当我们大量产品流向国际市场时,结果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挤占”效应,贸易摩擦于是又来了。从传统角度来看,中国顺差,美国逆差,好像美国在贸易中遭受损失,实际上,美元是主导货币,美国用美元购买了我们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有利于美国降低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顺差中的贸易利得更多还是为美国在华的投资公司获得,所以美国不一定在与我国贸易时吃了什么亏。这个有关贸易利得的定量分析我们还要继续做,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报道只是字面上的、浅层次的,深层次的东西还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如此之高有利有弊,但最重要的是怎样运用这些储备。

记者:您作为我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院长,您对我们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吗?

陈继勇教授:学生在学校要全面发展,但主要以学业为主,要苦练基本功。当然,这还要看你们对自己对今后的定位。如果想出国深造,那外语、计算机、数学、西方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就一定要学好;如果定位国内、准备就业,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要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中国是个转型的国家,学校里学的和社会上很多不一样,但一定要把基础打牢,学好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技能。我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一定要学好,西方经济学也要加强,比如计量经济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不要为数学而数学,数学只是一个工具,不是思想,经济学研究则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最后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了,学生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蓬勃向上的心态,人总是会遇到挫折,会碰到各种困难,成功时要谦虚谨慎,失利时要心胸豁达,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不要死钻牛角尖。总之,我期望你们都能超越我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记者张文炜 陈琳 郭晓麟 宁燕)

Baidu
map